海下文武高跷是民俗文化遗留的财产,也是民间艺术的一种展现,更是一种独特的表演形成,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,高跷的表演艺术也是十分独具特色的,它的表演方式和表演的项目都极其的丰富,这些都展现了艺术的色彩,具有较高的欣赏和艺术的价值,下面就由本地屋的小编给大家来介绍一下这文武高跷的发展吧!
海下文武高跷
该高跷老会发源于天津市津南区北洋码头村。发展至今,已有一百多年历史,在漕运文化、码头文化、盐业文化等影响下,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下文武高跷老会。京津一带高跷分为京、卫、海三大流派,“海下”高跷,即指天津卫“海下(旧指从天津卫有一条向东南方向的海大道直达大沽海口)”一带民间花会中的高跷(亦指津南区海河边一带的村庄)
特色
天津海下文武高跷在木腿子上有长短之分,武高跷要比文高跷矮一些。该会的表演器具有:腿子、行头、道具、头棒、腰鼓、铙钹等。
文化
它由十四位演员组成,并且个个有唱,其中独唱26段、合唱6段,对唱7段,合计39段。节奏有抒情的慢板 、对唱的中板、感情激烈时的快板。作曲家瞿希贤指出津南花会的唱腔有徽调的成分,有南方的温柔抒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