华夏天府陈麻婆豆腐是驰名中外的名肴,始创于清朝同治元年(1862年),开创于成都外北万福桥边,原名“陈兴盛饭铺”。店主陈春富早殁,小饭店便由老板娘经营,女老板面上微麻,人称陈麻婆,当年的万福桥是一道横跨府河,不长却相当宽的木桥。两旁是高栏杆,上面是抓鱼,绘有金碧彩画的桥亭,桥上常有贩夫走卒,推车抬轿下苦力之人在此歇脚、打尖。光顾“陈兴盛饭铺”的主要是挑油的脚夫。这些人经常是买点豆腐、牛肉。再从油篓子里舀些菜油要求老板娘代为加工。
这种以民间传统方式做出来的菜很受力夫们的欢迎,他们吃了麻婆豆腐,不仅胃口大开,且浑身舒畅,气通血活,极易从疲劳中恢复过来。力夫们走南闯北,到处宣传陈麻婆做的豆腐,麻婆豆腐很快便出了名。陈麻婆也将店面开到成都市区,更多的人能吃到麻婆豆腐。
历史来源
清同治年间(1862年)成都北门万福桥旁开有一家陈兴盛饭铺,主厨的是店主之妻陈氏。该店起初为经营小菜便饭、茶水的小饭馆,食客多为挑油担子的脚夫等下力人。这些人经常买些豆腐,从挑篓中舀一瓢清油请老板娘代为加工豆腐,烹出的豆腐又麻、又辣、又烫,风味别具。日子一长,该店的烧豆腐远近出了名。逐渐,烧豆腐成了这家小饭馆的当家菜品。陈氏烹制的豆腐选料精细,烹制十分讲究。豆腐选用细嫩清香的石膏豆腐,黄牛肉要去筋的净瘦肉,辣椒粉用成都二金条辣椒炒香、焙干,舂细;花椒选用汉源出产的清溪花椒,菜油取澄缸的二层油。烹制也有讲究,牛肉细细剁碎后旺火热油炒香成酥,豆腐改刀成四楞见方加精盐鲜汤煨三次保鲜,豆瓣、辣椒粉、豆豉、蒜茸炒香后做成油汤,豆腐丁放油汤内烧,加青蒜苗节勾芡成菜,上桌时撒上喷香扑鼻的花椒末即成。
陈氏烹制的豆腐很快便名播遐迩,求食者趋之若鹜,诗人骚客常会于此。有好事者观陈氏脸上有麻痕戏之为“麻婆豆腐”,竟不胫而走遂为美谈。饭铺因菜名冠为“陈麻婆豆腐”。
陈麻婆夫妇无子,辞世后由其女鲁陈氏,婿鲁希智继承其业,鲁陈氏逝世由其子鲁世权承袭饭铺经营,鲁世权即殁,其妻陈氏继之,此为陈麻婆第三代传人。鲁陈氏无子,其女-卿继承其业,四代经营均由妇女当家。
特色
此菜的特色是以“烧”法烹之,在雪白细嫩的豆腐上、点缀着棕红色的牛肉末和油绿的青蒜苗,外围一圈透亮的红油,如玉镶琥珀,具有麻、辣、烫、嫩、酥、香、鲜的独特风味。
麻:指豆腐起锅时洒上的花椒末,花椒是麻味纯正,沁人心脾的汉源贡椒。
辣:是指选用龙潭寺的大红袍油椒制作的豆办又辣又香。
烫:是指起锅立即上桌,油多保温,不易冷却烫得可口,热得汗流。
香:是指豆腐上桌闻不到制作豆腐的石膏味、冷浸豆腐的水锈味及各色佐料原有的难闻气味,只有勾起食欲的香味。
酥:牛肉酥香,色泽金黄,红酥不板。入口即酥,沾牙就化。
嫩:指豆腐煎氽得法,色白如玉,楞角分明,一捻就碎,故食客用小勺食之。
鲜:全菜原料,俱皆新鲜,鲜嫩翠绿,红白相间色味俱鲜。
活:是陈麻婆川菜馆店的一项绝技。豆腐上桌,寸长的蒜苗,翠绿湛兰,油泽甚艳,仿佛刚从地里采摘切碎,活灵活现,但入口俱皆熟透。
“陈麻婆豆腐”闻名海内外,被誉为“世界级名菜”,已载入“中国名菜”史册。在成都地区享有很高的声誉,常常宾客爆满。2006年荣登首届“中华老字号品牌价值百强榜”。
上一篇:秦川号羊肉汤制作技艺
下一篇:金龙闹年锣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