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国架鼓是保定安国市的一个传统的表演形式,表演形式很丰富,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,是为了祈祷风调雨顺而形成的,快跟本地屋的小编一起来了解下这个表演形式吧!
安国架鼓
架鼓,因将一面大鼓架在一个特制的方形木架上而得名。安国的架鼓,一般像桌面那样大,最大的直径可达五、六尺。每逢出会或为庆典、祭祀、迎亲、送新、接贵客演奏时,前有彩旗引导,车插架鼓队的队旗,架鼓装在平板马车或拖拉机、汽车的车厢里,四个身穿彩服的鼓手,站在鼓的四面敲打,四个人手里像擀面杖粗的鼓槌,一同起落,敲出同一套鼓点。
鼓后边,三、四十名手持大钗或大铙的年轻小伙,随着鼓点击打,走到宽阔处,拍钗的小伙子拉开膀子,站满场子,边击边舞,时而前俯后跳,时而上下翻飞,配以惊天动地的鼓钗声小锣声,场面十分壮观,舞罢,随着节奏响起了清脆的小鼓小钗声,以替换钗、铙手小憩,不久,另一套架鼓点响起,钗铙手们又跳了起来。
特点
安国架鼓的鼓点有七、八十套,可惜现在没有人能全部敲出来了,一般地能敲三十多套,平时常用的不足二十套。如用于祭祀、祈雨、祝寿的“行龙鼓”、“和尚行香”,用于欢庆、迎宾活动的“摇铜鼓”、“龙斗虎”、小紧边“摘瓜”、“小狗咬”,用于为武术、狮子伴奏的“狮子滚绣球”、“八仙过海”、“珍珠倒卷帘”还有反映民间传说的“二郎担山”、“迷魂阵”等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