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国小调是一种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之一,也是一种传统的民俗艺术,更是一种风味犹存的民族小曲,这样的小调深受大众的青睐和欢迎,它的表演形式也是十分的独特,剧目更是丰富多彩,演绎的更是淋漓尽致,这样的民俗文化更促进了乡土文化的发展,下面就由本地屋的小编给大家来介绍一下这安国小调的特色之处吧!
安国小调
元末明初民间河西调艺人同说书艺人和大鼓艺人合作,穿插故事和人物,经过不断充实、革新而诞生的一个新剧种。安国老调由流传于白洋淀一带的民间小调河西调演变而成,多流传于冀中冀南地区,经当地艺人加工、补充、发展后,丰富了原有剧目,改进了部分唱腔,逐渐形成的与原老调具有不同风格的戏曲。
特色
安国小调的崛起和蓬勃发展,是与安国的特定历史地位分不开的。安国古称祁州,是全国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,明末清初被誉为“天下第一药市”。南药北药的大交汇,带来了南北文化的大交流,异地风土人情丰富了安国小调的曲目。例如,传唱的《画扇面》、《绣八仙》有扬州、苏州等水乡的乡土味;《五哥放羊》、《蓝天白云》有北国的草原风情;《绣荷包》、《送情郎》带有黄土高原风格;
发展
编创移植了《野火春风斗古城》《赤道战鼓》《刘三姐》《三月三》等30多出现代戏,设计出新式布景,加上管弦乐,为适应剧情发展需要,又编创了文腔中低回婉转的“反调”,填补了文腔中哀婉不足的空白,同时还对花脸唱腔进行改革,增加老生垛板的运用,受到观众的欢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