数一数,扶绥的民俗风情还真不少,扶绥县由于受传统的骆越文化影响,经过数千年以来的传承和不断的演变,形成了独特的壮乡的文化、生活、民俗、习惯。
扶绥县民俗风情
有唱春牛、三穿花、白鹭舞等民间传统舞蹈。有游神节、赶歌坡、丰收节等传统节日和壮族婚嫁、丧葬等传统习俗。民间还保留有给长寿老人“添口粮、增福寿”的习俗。如今,具有远古壮族文化的是崖壁画、彩茶剧、“三月三”赶歌坡等风情在扶绥依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。
壮族三月三
是扶绥壮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民族节日,统称为“三月三”歌圩。“三月三”到来时,扶绥各地会举办歌圩。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、赏歌;男女青年通过对歌,如果双方情投意合,就互赠信物,以为定情。
除了歌圩,人们还会祭祖扫墓。壮族扫墓,内容十分丰富。通常是老少带着祭品来到墓地,其仪式主要有:除草添土,修整墓地,烧香上坟,供上祭品,跪拜敬酒,焚烧钱物,插标挂钱,燃放鞭炮,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幸福安康。
“三月三”节前,家家准备五色糯米饭。人们采来红兰草、黄饭花、枫叶、紫蕃藤、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,做成红、黄、黑、紫、白五色糯饭。壮家人喜爱五色饭,把它作为幸福吉祥的象征,吃了这种饭,人丁兴旺,身体健壮。
东门斗鸡节
东门斗鸡节为扶绥县东门镇传统游艺性节目,又名“斗鸡赛会”。每年,各村自发组织斗鸡比赛,获得冠军的公鸡被誉为“鸡王”。
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,人们纷纷请“鸡王”到家里啼叫,祈祷六畜兴旺、五谷丰登、增寿发财、出入平安。
传说,东晋咸和三年(328年),东门蜈蚣、蝗虫泛滥成灾,农作物被破坏,民不聊生。农历十月初八,玉帝派宝葫芦仙翁下凡到东门降服虫魔,仙翁把宝葫芦中的仙丹喂给啼叫最响亮的公鸡吃,这只公鸡精神倍增,百毒不惧,日夜不停地捕食害虫。49天后,这只公鸡因劳累过度而死去,化成东门公鸡山。为了纪念这只公鸡,东门人把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定为斗鸡节。
壮乡歌坡会
扶绥壮家人能歌善舞,每年都会聚集到一起,举行歌坡会,以歌会友,以歌传情。
传说唐代渠黎驮河村有个刘三妹,自幼父母双亡,与兄相依为命,三妹才貌出众,善唱山歌,后因歌生事,被兄推下左江而亡,人们在寻找三妹时在附近山洞里发现一块隆起的似坟墓的大石头,人们认为神仙怜悯三妹就把她葬于此。后人们为了纪念三妹,每年三、四月间便到三妹墓前唱三歌,后逐渐发展为歌坡。
歌坡的山歌曲调优美动听,常用的唱调一般有四、五种,有的高昂粗狂,有的悠扬柔和。歌词的内容极为广泛,上至天文地理、下至风土人情,大部分是歌手即兴成歌,随口对答,比喻巧妙,语言生动。比较有名的有渠黎渠笃、渠旧咘沙、东罗、柳桥等歌坡。
丰收节
丰收节又名“十成节””八成节“。扶绥县农村在农历十月过丰收节,丰收节起源的年代很难推考,但从清朝后已十分盛行。
过丰收节,不同的地区也有不同的日子。中东镇一带壮族在农历十月初十过节;新宁、龙头、东门、柳桥、山圩等乡镇壮族则在农历十月初九至二十九日择一天过节;西长村及扶岜村巴料屯壮族则在农历十月二十日过丰收节;山圩镇那派村过丰收节,壮话称“扫湖塘”(扫禾堂),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以后举行;
东罗镇客兰村丰收节又称“良节”,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后的第一个丑日举行。农民们把丰收节作为仅次于春节的节日来过。因为此节是在农闲时,所以特别热闹。农民们从早到晚杀鸡宰鸭,甚至杀猪杀羊的等,菜肴甚多,邀请亲朋好友到家中聚餐,划拳畅饮,十分隆重。即使是陌生的过路人,只要碰上了都可以坐下来参加宴席。有的农户过丰收节还祭拜祖坟,祈求来年再获丰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