潼关南街背芯子是一种奇特的陕西民间舞蹈,它融合了杂技的高、险,又有陕西本土风情,快一起来了解一下吧~
潼关南街背芯子
潼关南街芯子是产生于古潼关南街辖区境内的汉族民俗舞蹈,相传古潼关芯子起源于唐朝贞观年间,这时候潼关古城居民逐渐下移,人口迅速增加。其间在金陵寺旁建造规模宏大的“贞观塔”,贞观塔建成后,举行了长时间的盛大庆典活动,有人为了让小孩能看上庆典表演,把孩子架在肩上,顶在头上,也有将桌子凳子叠起,让孩子站在上边,更有甚者,有人用木头做成特制的“木架”让几个孩子同时站在分开的支叉上观看,以后有人将这种方法演变为铁制的芯子,表演出多种花样,供人们玩赏取乐。
潼关南街背芯子通常在每年的正月初九上九会、三月十五河坝会等节日庆典及重大活动时表演,以高、险、奇、巧、悬为特点。多取材于历史不同时期的人物和神话传说中的人物,如《打渔杀家》、《天仙配》、《封神榜》等,
从造型上讲,有刀尖上站人、算盘珠上立人、烟袋锅上立人、雨伞尖和扁担两头站人等,每组芯子都有3—5米之高,并且还能旋转自如。
背芯子在表演形式上,可用锣鼓伴奏,也可用音乐、口技伴奏。它的入场、出场和进退都有讲究,有双龙摆尾、二龙出水、走四方、四盏灯、小蝴蝶等队形,背芯子者舞步翩翩变化多端,芯子上面的小演员彩衣飘飘,令人目不暇接,流连忘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