环县社火亭子是庆祝活动的饿一个地方,一个聚合地,也可用来祭祀。因长期有人使用,久而久之变成了又名的亭子,下面由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吧。
环县社火亭子
社火是中国汉族民间一种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狂欢活动。也是西北地区青海省甘肃省等一些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!是高台、高跷、旱船、舞狮、舞龙、秧歌等等的通称,具体形式随地域而有较大差异。
起源
南方的丰城社火是江西省丰城河西地区的江右民系传统民俗活动,已申报为省级文化遗产。“社火”是源于人们对菩萨、历朝文臣武将的祭祀而来。从宋代起,各种祭祀活动流传开来,形成丰富多彩的“社火”文化。当地人源于人们对菩萨、历朝文臣武将的祭祀而来。
形式
每队社火都有一个仪程官,西北地区也叫“春官”(民间称为说诗的),如春节到到单位或居民家中拜年时,仪程官就随着锣鼓点子说4句一首的祝辞,一般都是因单位性质职能不同或居民家庭的情况不同而现编现说。
特点
1.一般高度较高,所有人都能一目了然,特别适合社火踩街游行,为节日能增添无穷的乐趣;
2.因取于某个故事情节往往能让人觉得是一幅生动的立体故事画,内容较充实;
3.因亭子四周用布幔住,人物(小孩)又穿着古装,不但栩栩如生,亭架的很多焊接、组合人是看不到的,所以对此产生神秘感,加之艺人们总在想方设法变花样,出奇出新,很多让人意想不到的造型和动作(如刀尖上站人)常常给人以美的享受;
4.因人物是真人装扮(均为5-10岁的小孩),既高又悬,与杂技魔术毫无两样,所以使人们感到新奇和奇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