蔚州高跷戏是张家口市蔚县的一个传统表演民俗,表演形式很丰富多样,需要高超的技艺,有着悠久的历史,是一种祭祀仪式,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,快跟本地屋的小编一起来了解下这个传统表演民俗吧!
蔚州高跷戏
高跷,也称拐子,是由表演者脚踩木跷表演。由于表演者高出一截,观众需要仰起头来或是站在高处观看,所以也有人把高跷称为“高瞧戏”。这种活动在山西全省境内流行甚为普遍,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活动形式。高跷,是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进行表演的形式,技艺性强,形式活泼多样,由于演员踩跷比一般人高,便于远近观赏,而且流动方便无异于活动舞台,因此深受群众喜爱。
历史发展
已故历史学家孙作云(公元1912——1978)在他的《说丹朱》中认为:“高跷源于原始图腾信仰、用于宗教祭祀仪式,又从杂技表演演变为扮演戏曲人物的舞蹈形式”。金朝时在杂剧归类中属“笑乐院本”,正式形成戏曲形式。
到了清末民国初,蔚州高跷戏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提高,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进入鼎盛期,不仅在当地,而且在当年的察哈尔省会张家口以及坝上、内蒙一带,连续10几年,久唱不衰,影响极大。被誉为“塞上一枝红梅”。